職場生存必修課:辨識不法侵害,提升對話技巧
發佈日期:2025.07.16
在職場中,我們可能努力工作、盡心盡力,卻仍可能遇到無形的壓力與傷害。例如:來自同事的排擠、主管的打壓,甚至是帶有性別、權力不對等的暗示與侵犯。這些情況,若未被辨識和處理,不僅會影響工作表現,更可能對心理造成長遠的創傷。
文:林聖峯 臨床心理師
圖:freepik https://www.freepik.com/
在職場中,我們可能努力工作、盡心盡力,卻仍可能遇到無形的壓力與傷害。例如:來自同事的排擠、主管的打壓,甚至是帶有性別、權力不對等的暗示與侵犯。這些情況,若未被辨識和處理,不僅會影響工作表現,更可能對心理造成長遠的創傷。
一、可能觸及職場不法侵害的案例
在訂飲料或午餐的時候,總是被「不小心」漏掉,反應問題卻被上級敷衍;被同事惡意造謠,主管卻選擇相信他人。更嚴重的,可能有語言羞辱、性暗示或動手動腳的舉止,讓人難以安心工作。這些行為,皆可能構成「職場不法侵害」,也就是俗稱的「職場霸凌」。
事實上,根據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,雇主有責任防範勞工於職場中遭受來自他人之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。若未妥善處理,雇主可能面臨3萬至15萬的罰鍰,員工也有權依法提出申訴。
二、職場不法侵害的樣貌
職場中的不法侵害,並不一定都是劇烈衝突或明顯暴力。常見的類型包括:
• 語言暴力:長期的批評、羞辱、貶低,讓人喪失自信。
• 精神壓迫:用冷漠、排擠、集體孤立,讓人產生強烈的孤獨與焦慮感。
• 肢體騷擾:不適當的身體碰觸,即便對方聲稱是「無意」。
• 隱私侵犯:在社群媒體上暗示、揣測、公開個人私事。
• 權力濫用:不合理的工作要求、模糊權責,事後卻讓你扛責。
這些行為不僅傷害被害人,更影響整體工作氣氛。
三、霸凌如何發生?從加害與受害者心理談起
霸凌並非一時的情緒失控,而是來自深層的心理模式。有霸凌傾向的人,往往來自暴力或缺乏關愛的家庭,透過控制與貶低他人來獲得權力感;而受害者則多半從小學習壓抑情緒、過度忍讓,遇到衝突時選擇懷疑自己、逃避應對。這些互動,讓霸凌得以一再重演。而我們要做的,是打破這樣的輪迴。
四、 面對不法侵害的正確觀念與處理方式
1. 先辨識:這不是你太敏感,而是真有問題。冷暴力、情緒勒索、性騷擾都可能構成不法侵害。
2. 記錄與蒐證:保留對話紀錄、信件、監視器畫面,能作為後續申訴依據。
3. 申訴與尋求協助:透過公司內部申訴或至職場不法侵害評易委員會進行申訴,記住,申訴不是「小題大作」,而是勇於面對問題。
4. 自我照顧:若已出現焦慮、失眠、情緒低落,請尋求心理支持。
5. 換環境也是一種選擇:若組織文化明顯不支持正義,請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職場。
五、提升對話技巧,預防衝突
除了防範霸凌,我們更需學會「有效對話」。了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差異,是建立職場信任的關鍵。許多職場人際困境,都是我們習慣性扮演某一角色所導致的互動「劇本」。跳脫對手戲的第一步,是回到自己的需求,學會照顧自己、為自己發聲。從小練習關注「我現在需要什麼?」,開始練習表達自己的不舒服,這些小小的改變,才能在關鍵時刻保護自己不受傷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