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訂閱/取消訂閱電子報
  • 會員專區
  • 我的報名表
  • 關於和泰純青
    • 理念宗旨
    • 交通資訊
    • 誠信經營規範
    • 大事紀
    • 財務報告
    • 成果報告
    • 常見問題
    • 隱私權宣告
  • 幼兒學童
    • 純青學堂
    • 純青學堂園地
    • 純青學堂分佈圖
    • 純青體育
    • 純青體育園地
    • 純青體育分佈圖
  • 學青社青
    • 學青社青介紹
    • 純青學堂國中部
    • 純青學堂國中部園地
    • 純青學堂國中部分佈圖
  • 幸福家庭
    • 幸福家庭介紹
    • 幸福家庭課程
    • 課程回顧
  • 樂齡生活
    • 樂齡生活介紹
    • 樂齡生活園地
    • 課程回顧
  • 公益活動
    • 公益活動介紹
    • 交通安全繪畫比賽
    • 優良駕駛子女獎學金
    • 十秒鐘愛一生
  • 課程報名
  • 純青文章
    • 文章選讀
    • 美好人生
    • 電子報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臉書粉絲頁
  • LINE
  • Instagram
和泰純青基金會

和泰純青基金會

  • 關於和泰純青
    • 理念宗旨
    • 交通資訊
    • 誠信經營規範
    • 大事紀
    • 財務報告
    • 成果報告
    • 常見問題
    • 隱私權宣告
  • 幼兒學童
    • 純青學堂
    • 純青學堂園地
    • 純青學堂分佈圖
    • 純青體育
    • 純青體育園地
    • 純青體育分佈圖
  • 學青社青
    • 學青社青介紹
    • 純青學堂國中部
    • 純青學堂國中部園地
    • 純青學堂國中部分佈圖
  • 幸福家庭
    • 幸福家庭介紹
    • 幸福家庭課程
    • 課程回顧
  • 樂齡生活
    • 樂齡生活介紹
    • 樂齡生活園地
    • 課程回顧
  • 公益活動
    • 公益活動介紹
    • 交通安全繪畫比賽
    • 優良駕駛子女獎學金
    • 十秒鐘愛一生
  • 課程報名
  • 純青文章
    • 文章選讀
    • 美好人生
    • 電子報
  • 最新消息
首頁純青文章文章選讀隨著生命的流動,你的心還在當下嗎?

隨著生命的流動,你的心還在當下嗎?

發佈日期:2025.09.16
你活在哪裡? 在空間裡,你活在大自然之間、與家人的相處時光、網路世界,還是日復一日的工作當中?
分享 分享

文:黃意茜 臨床心理師
圖:Pexels  https://www.pexels.com/

你活在哪裡?
 
在空間裡,你活在大自然之間、與家人的相處時光、網路世界,還是日復一日的工作當中?
 
在時間裡,你經常停留在過去、未來,或是當下?
 
你經常駐足的那個時空,帶給你什麼感受?開心、難過、擔心、害怕,或是疲憊?
 
你投注了多少生命在那個時空裡?
 
當你駐足其中時,是否有留意到身邊的變化?
 
我們常常為了記取教訓而活在過去,讓心充斥著許多懊悔。或是為了防患未然而活在未來,整天憂心忡忡。然而,我們經常忘了,其實只有「當下」的我們才是真正活著。當我們活在過去跟未來時,容易使我們與當下擦身而過,事後再回頭看,才發現自己對那段時間沒什麼記憶。人生走一遭,如果大部分的時間都停留在懊悔跟憂心中,豈不是很可惜?
 
然而,為什麼我們經常難以活在當下?
 
以下我們從腦、心、身,三個角度來分析,並引介一些能幫助我們回到當下的練習方式。
 
腦:我們都在自動導航嗎?
 
自動導航是身體讓我們更有效率的一種本能。想像一下,如果每一件事都必須像第一次學習一樣費心(如,吃飯、走路、綁鞋帶),那是不是會浪費掉許多時間?因此這些熟悉的行為就會變成自動導航,讓我們能更有效率進行其他事,我們可能一心多用,邊開車,邊聽音樂,邊思考上班要報告的內容。所以我們常會忘記早餐吃了什麼、錯過窗外的鳥鳴,甚至遺忘自己正在呼吸。雖然有效率,卻也讓我們與生活失去連結。
 
然而,既然自動導航是我們的本能,必然有它在演化上的優勢。不過我們也可以在繁忙之餘適時讓自己回到當下,否則就像啟動螢幕保護程式的電腦,表面休眠,內部卻持續耗能。
 
與「自動導航模式」相對的是「同在模式」。如果說,自動導航模式的功能是:達成目標、解決問題;同在模式的功能就是:覺察當下、接受現狀。這兩種不同的狀態也會給身心帶來全然不同的體驗。當我們在自動導航模式時,腦袋容易想著過去或未來,也較容易感到憂慮、有壓力。在同在模式時,腦袋只觀察著當下,身心會相對放鬆、允許事情自然發生。
 
如果想要體驗同在模式,可以在網路上搜尋「正念呼吸練習」,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檔跟著練習,體驗那種全然覺察當下的狀態。練習過程可以留意自己的注意力跑走幾次?當注意力跑走之後,有沒有辦法再把注意力溫柔帶回到當下?還是會慣性地陷入思緒當中?無論是哪一種都沒有關係,正念的練習就只是要幫助我們覺察自己的狀態,並將這種覺察拓展到生活中,使我們更能活在當下。
 
心:不必要的重量
 
你是否注意過,當一件事情發生時,可能會伴隨著一連串的想法以及情緒,並促成你後續的行動?更進一步,你是否有發現,隨著想法的改變,你的情緒也會有所改變?有一些特定的思維模式特別容易引發焦慮,例如,「我一定要做好」、「應該要這樣」、「都是我的錯」。 這些思考通常非黑即白、充滿評價。
 
我們的文化強調以和為貴,許多時候當我們因為這些想法出現負面情緒,會為了不破壞氣氛而選擇壓抑。然而壓抑並不等於解決,相反的,當壓抑得越深,反撲的力道就會越大,甚至可能出現恐慌症狀等身心反應。此外,壓抑不只壓制了痛苦的感受,有時甚至連快樂的感受都被壓下、變得麻木。整體來說,壓抑是十分耗能的一件事。
 
在佛家裡有「第二支箭」的說法。第一支箭指的是客觀、實際上的痛苦,第二支箭指的是我們由客觀痛苦衍生的想法。例如,第一支箭若是生理上的不適,第二支箭可能是由此衍生出的「我又給人添麻煩了」的想法。又例如,第一支箭若是被主管責罵的錯愕,第二支箭可能是由此衍生出的「我沒有能力」的想法。第二支箭不一定是事實,對我們情緒的影響卻可能比第一支箭還要深遠。如果我們習慣自責,很可能還會再衍生出第三支箭、第四支箭、第N支箭。這些不一定屬實的想法就是心帶給我們不必要的重量。
 
這些箭來自於我們「想讓一切合理化」的本能,使我們的經驗有邏輯、有解釋。而我們擅於內省的文化,很自然就會想出種種不一定屬實,卻肯定能自我重傷的解釋。再加上前述的壓抑傾向,每個人可能都扛著一堆箭踽踽獨行。
 
解法一樣是讓自己與這些想法與情緒同在,如實地觀察,注意到「啊!原來我會這樣思考。」知道就好了,不需要跟著糾纏。對於情緒也是一樣,觀察這個情緒在身體哪個部位,觀察情緒隨時間如何轉化。也許你會發現,當我們不糾結在想法裡,情緒其實也會隨時間自己轉化喔!
 
身:你與自己的感受有多靠近?
 
你有觀察過自己的身體嗎?還是通常都等到身體發出警訊(如,疼痛、發炎)才會注意到?其實身體很聰明,它能反映我們的情緒。例如,當我們生氣,臉頰可能會脹紅;害怕時會顫抖、發冷;焦慮時,心跳會加快。而有時候,轉化情緒的方式也可以從身體著手。
 
找一個可以安靜獨處的時間,觀察身體哪些地方有明顯的感受(如,肩頸痠痛、胸悶、腸胃不適),嘗試做一些行動(如,伸展、按摩)照顧這些有明顯感受的地方。行動過程中,保持覺察,觀察每一次行動後,身體有什麼細微變化。因此不能快,快了就無法細細感受。
 
許多人能透過瑜伽練習感到心情舒暢即是因為,瑜伽幫助我們在動中覺察、專注在身體的每個動作中。這種專心一意,不僅讓腦袋得到休息,壓力造成的緊繃也在動作中獲得舒緩。身體舒緩了,很多時候我們也比較不容易煩躁。
 
在正念練習中,「正念伸展」跟「身體掃描」是跟身體最有關連的兩項練習。正念伸展讓我們在動中覺察不同部位肌肉的伸展與收縮。對於初學者而言,這種動中覺察可能更容易幫助把注意力帶回到自身。而身體掃描是相對靜態的觀察,細緻地把注意力從腳底至頭頂帶到身體每個角落,這個練習還有個附加價值:讓大腦跟身體都鬆下來進而幫助入眠。
 
與自己締結「當下的約定」
 
專注當下並不是為了達成什麼目的,就只是把注意力帶回自身,如此才有機會採取照顧自己的行動。我們每天花了許多時間在外在事物,完成任務、回應訊息、顧慮他人的情緒與期待,真正留給自己的時間卻很少。做了許多能讓自己過得更好的行動,卻忽略了,其實慢下來就是最立即照顧自己的方式。
 
因此,我想邀請你,從現在起,每天花一點時間,即使只有一分鐘,停下來,好好觀察自己呼吸的狀態,或是身體肌肉的緊繃程度,或是其他能用五感觀察到的狀態,與當下的自己連結。活著,不只是前進,更是此刻清醒地與自己同在。
 
回列表
分享 分享
TOP
財團法人和泰純青社會福利基金會
地址: 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北路190巷35號2樓
電話: (02)2717-3899
傳真: (02)2717-5299
信箱: chun.chie@msa.hinet.net

關於和泰純青

  • 理念宗旨
  • 交通資訊
  • 誠信經營規範
  • 大事紀
  • 財務報告
  • 成果報告
  • 常見問題
  • 隱私權宣告

服務項目

  • 幼兒學童
  • 學青社青
  • 幸福家庭
  • 樂齡生活
  • 公益活動
  • 課程報名

本會訊息

  • 純青文章
  • 最新消息

關注我們

  • 和泰純青Facebook
  • 和泰純青LINE
  • 和泰純青Instagram
© 2021 CHUN CHING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
Power by A-cart網頁設計

訂閱電子報

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