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工作有毒嗎?職場的身心自救練習
發佈日期:2025.10.21
每天醒來都不想去上班,但又提不起離職的勇氣。
好像說錯一句話就會被貼上「不合作」的標籤。
加班不是為了表現好,而是為了不要被罵。
午休、下班還要回訊息,不回就有罪惡感。
文:黃意茜 臨床心理師
圖:freepik https://www.freepik.com/
這不是厭世,是你中毒了
明明覺得工作安排不合理,卻總懷疑是不是自己太小題大作。
原本是大家的事,繞一圈還是你扛。
別人下班打卡、你下班帶回家。
每天醒來都不想去上班,但又提不起離職的勇氣。
好像說錯一句話就會被貼上「不合作」的標籤。
加班不是為了表現好,而是為了不要被罵。
午休、下班還要回訊息,不回就有罪惡感。
人際猜疑、難以信任同事。
對職場的提醒訊號(如簡訊聲、會議邀請)產生焦慮。
壓力性疲勞與慢性焦慮,不確定哪裡會被挑剔。
以上狀況,感覺很熟悉嗎?小心,你可能中毒了!當職場壓力來自人際互動而非單純工作量時,我們消耗的不只是時間與體力,還有心緒與自我價值感。本文將聚焦於在這樣的環境中,如何透過「心理調適」建立清晰界線,減少自我耗損。
不再被消耗,找回你的心理界線
首先,先從每個人的社會角色說起。身為一個人,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很多角色,例如一位女性,她可能同時是母親、女兒、伴侶、媳婦、朋友、家庭管理者、公民、社會參與者、領袖、職業角色(工作)。這其中,職業角色只是其中一種,但許多時候我們會把這個角色的重要程度放得很大,而忽視了自己扮演的其他角色,導致生活不平衡。
當我們檢視自己在不同角色扮演的狀況時,可以發現「工作 ≠ 我」,或許我們並不滿意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現,但並不代表我們因此失去了生而為人的價值。除了工作以外,或許你是一個好母親/父親、好女兒/兒子、好朋友,其實你沒有那麼差,我們不可能把每個角色都做到滿分。有時候為了做好其中一個角色,勢必會犧牲掉另外一個角色,全看我們認為哪個角色對我們更重要。
此外,我們也可以把目前的生活當成一個圓餅圖,檢視目前生活中各項領域(如,工作、課業、家庭、朋友、感情等)在這個圓餅圖中所佔的比例,反思自己是否分配太多時間給其中幾個領域,疏忽了其他對自己也很重要但因為各種原因被壓縮的領域。例如,對小美而言,家庭是最重要的,然而為了賺錢養家,她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工作上,雖然初衷是為了家庭,但到最後時間幾乎都分配給工作了。
當然,許多人因為現實的考量,現階段還難以達到自己理想的生活時間分配。例如,想多賺錢,勢必得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。這個檢視只是讓我們先覺察到,自己目前的生活與理想生活尚有差距,接下來可以持續往理想生活的方向前進。許多人經常為了家庭投注許多精力在工作上,然而隨著工作的競爭、各種因素,讓他們在努力過程中遺忘初衷,這不是我們樂見的。唯有「覺察」能幫助我們回到初衷,也才有機會朝著符合初衷的方向努力,而不是被現實拖著越走越偏。
他有他的議題
除了建立生活與工作的界線以外,也要建立與人的界線。華人文化強調內省,在某些情境這能幫助我們進步,然而,有時候過度內省會把別人的責任一併擔在自己身上。這種過度內省很容易出現在權力不對等的時候,例如,擅長內省的員工很容易把上司說的話照單全收,有時候把不該收的東西也收下了。收下後可能帶來的是一連串的自我懷疑與否定。
為了避免這種狀況造成的內耗,當我們接收到一句讓我們不是那麼舒服的評論時,我們可以先思考「對方說的話客觀嗎?」。他在什麼情境下講出這句話?有沒有一些外在因素可能影響他說出這句話?有沒有例子可以反駁?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例子來練習思考:
案例一:阿明努力準備了一份報告交給主管,過程中查了很多資料也請教過同事,主管看過卻說「你怎麼做出這種東西?不懂也不會問人嗎?」當下阿明啞口無言,一方面很委屈,另一方面也思考是不是自己真的不夠努力。此時我們可以冷靜想一想,主管說的話是否客觀?主管並沒有看到阿明做的努力就直接斷言阿明不懂也沒有問別人,因此主管說的話是來自他的主觀想法。此外,有沒有可能有別的因素讓主管口不擇言呢?首先,有可能他真的對阿明有成見,因此只要是阿明做出來的東西他都可以嫌。其次,可能主管也不知道如何具體指導阿明,只好大聲斥責來規避自己的責任。最後,主管自己可能有時間上的壓力,只是剛好阿明在場,他就把情緒發洩到阿明身上。
案例二:娜娜跟同事傾訴最近工作壓力大,特別是跟主管互動時感到很委屈,同事卻責備娜娜「妳怎麼這麼脆弱?主管一直都這樣,妳應該早就習慣了啊。」讓娜娜不知道該如何再往下說。此時我們可以來檢視一下,同事說的話是否客觀。事實上這位同事是用自己的適應方式否定了娜娜的感受,也忽略每個人在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可能會有感受上的差異。後來娜娜也想起來,公司裡也有其他同事在跟這位主管互動後出現焦慮、失眠等身心反應,因此娜娜並不是特例。然而,是什麼讓這位同事這樣回應娜娜呢?有可能(1)這位同事不敢對主管表達負面意見,選擇用壓抑來自保。(2)想要展現自己「比較堅強」來勝過其他人。(3)這位同事本來就傾向接受高壓文化,較難同理其他人。
下一次,當你再接收到讓你感覺不太對勁的評論時,邀請你先停下來,以第三者的角度檢視:對方說的真的客觀嗎?
你連休息都很努力嗎?
其實無論身處在什麼樣的職場中,最重要的都是記得隨時關照自己。然而,許多人連照顧自己都過度努力,導致自我照顧的行動反而變成另一種壓力。越是忙碌的時候越需要靜下來跟自己的內在連結,思考自己目前最需要的是什麼。真的是運動宣洩嗎?會不會對身體只是一種過勞呢?真的是好好睡一覺嗎?如果是情緒疲乏,睡覺不見得有幫助。我們可以在每天下班後刻意空出一段時間,找個安靜的地方,仔細聆聽自己的身體,觀察自己真正的需要,找到最適合當下的休息方式。
當職場讓你感到窒息、困惑、自我懷疑時,別急著責怪自己太敏感,也別逼自己要更堅強。你以為「只是我想太多」的感受,可能是在提醒你:該把界線設立清楚、要再重新檢視自己的角色排序,或是該停止某些對話了。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,不是你的全部。願你在複雜的職場人際與壓力中,依然保有與自己連結的能力,不忘初衷,也不遺落值得被好好照顧的自己。